天氣漸冷時,溫室大棚噴灌機育苗灑水需兼顧 “保溫防凍”“濕度可控”“幼苗抗逆性” 三大核心,避免低溫 + 高濕導致幼苗爛根、凍傷或病害,具體注意事項可從灑水時間、水溫調控、灑水方式、環境配合、設備維護5 個關鍵維度展開:
一、精準把控灑水時間:避開低溫時段,減少幼苗應激
低溫環境下,幼苗根系吸收能力弱,若灑水后遭遇低溫,易導致土壤積冷、根系凍傷,需遵循 “午間高溫時段灑水” 原則:
較佳時間:上午 10 點~下午 2 點(此時棚內溫度較高,通常比早晚高 5~8℃,灑水后土壤有足夠時間吸收,避免夜間低溫積水結冰)。
嚴禁時段:①早晨棚內溫度低于 15℃時(此時幼苗剛恢復活性,冷水刺激易導致生長停滯);②傍晚 5 點后(灑水后棚溫下降快,多余水分無法蒸發,夜間易形成低溫高濕環境,誘發灰霉病、猝倒病)。
二、嚴格調控灑水水溫:避免 “冷水刺激” 傷根
低溫季節,自來水或井水溫度通常比棚內土壤溫度低 8~15℃(如井水溫度約 5~10℃,棚內土壤溫度約 15~20℃),冷水直接澆灌會導致根系 “冷休克”,影響吸收功能,需做好水溫調節:
提前預熱:在棚內放置儲水桶(容量根據灌溉需求定),提前 1~2 天儲存灑水用的水,讓水溫自然接近棚內土壤溫度(溫差控制在 3℃以內較佳),避免直接用低溫井水 / 自來水。
局部加溫(很低溫時):若棚內溫度低于 12℃,可在儲水桶外包裹保溫棉,或在桶內放置小型加熱棒(溫度設定至 15~18℃,注意用電安全,避免接觸幼苗),確保水溫達標。
三、優化灑水方式:控制 “水量 + 范圍”,避免積水高濕
育苗期幼苗根系淺、葉片嫩,低溫下水分蒸發慢,過度灑水易導致土壤板結、根系缺氧,需精準控制灑水細節:
控制灑水量:以 “土壤濕潤不積水” 為標準 —— 播種后至出苗前,土壤含水量保持在 60%~70%(手握土壤成團,落地輕碰即散);出苗后至真葉期,含水量降至 50%~60%(避免幼苗徒長或爛根),可通過噴灌機 “小流量、短時間” 多次灑水(如每次開啟 5~10 分鐘,間隔 1~2 小時,根據土壤干濕情況調整)。
調整灑水范圍:將噴灌機噴頭角度調至 “斜向下 45°”,避免直接對著幼苗葉片噴淋(低溫下葉片帶水易結露,誘發霜霉病),重點對準幼苗根部周圍土壤;若幼苗較密集,可更換 “細霧噴頭”,減少水流沖擊力,防止沖倒幼苗或沖散表土。
避免葉面長時間帶水:灑水后若棚內濕度超過 85%,及時開啟通風口(如頂部通風口開 10~20cm),或開啟棚內風機(低檔位運行),加速葉面水分蒸發,降低病害風險。
四、配合棚內環境:灑水與 “保溫、通風” 聯動
低溫季節,灑水不是孤立操作,需結合棚內溫度、濕度動態調整,形成 “灑水 - 保溫 - 通風” 的閉環:
灑水前先提溫:若棚內早晨溫度低于 15℃,先關閉通風口,開啟棚內加熱設備(如熱風機、電暖器)或利用太陽能提溫,待棚溫升至 18~20℃時再灑水,避免 “低溫 + 冷水” 雙重刺激。
灑水后短時間保溫:灑水后關閉通風口 1~2 小時,讓土壤充分吸收水分,同時避免棚溫快速下降;待土壤表面無明顯積水后,再開啟通風口(若外界溫度低于 5℃,僅開頂部通風口,避免冷風直吹幼苗)。
很低溫(低于 5℃)少灑水:若夜間棚溫可能降至 5℃以下,當天減少灑水量(僅維持土壤微濕即可),或提前 1 天灑水,避免夜間土壤含水量過高導致結冰,凍傷根系。
五、做好噴灌設備維護:避免低溫損壞,確保灑水均勻
低溫環境下,噴灌機管道、噴頭易因殘留水分結冰破裂,影響灑水效果,需重點維護:
灑水后排空管道積水:每次灑水結束,關閉水源后,打開噴灌機管道末端的排水閥,排空管道內殘留的水(尤其是室外暴露的管道),避免夜間低溫結冰脹裂管道。
檢查噴頭是否堵塞:低溫季節水質易渾濁(如井水含泥沙),灑水前檢查噴頭出水口,若有泥沙堵塞,用軟毛刷清理(避免用硬鐵絲戳,防止損壞噴頭),確保灑水均勻(避免局部幼苗缺水或積水)。
設備防凍保護:若棚外噴灌機無法移入棚內,可在管道外包裹保溫棉(厚度 5~10cm),或向管道內注入少量防凍液(需選擇對土壤無害的農業專用防凍液),防止管道凍裂。
總之,低溫育苗灑水的核心是 “少而勤、溫匹配、防高濕”,通過精準控制時間、水溫和環境,既能滿足幼苗生長需水,又能避免低溫高濕帶來的病害和凍傷,保障育苗成活率。